主持,当年是他一手将Cisco推上Nasdaq,此时他也是摩根斯坦利的首席分析师。“人们现在都叫我Mr. Cisco,希望将来我会被称为Mr.AsiaInfo!”。 亚信在互联网泡沫膨胀到最大,NASDAQ指数接近顶峰的时候上市成功,如果公司没有提前启动上市计划,故事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了!NASDAQ指数在3月3日,亚信上市当天,收于4914.79点,在一个星期之后的3月10日收于创纪录的5048.62点,盘中高点创纪录地达到5132.52点,而在此之后,NASDAQ指数就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急剧下挫,一直跌到2002年10月9日的1114.11点,盘中最低1112.08点!在亚信和UT斯达康上市之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股市泡沫的破裂,前往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都经历了十分曲折艰难过程,他们的估值水平远不如之前上市的几家中国概念公司。这些公司中包括最受欢迎的中国互联网的第一门户网站新浪网。 新浪,中国互联网第一门户,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中始终是一面旗帜,以其及时、全面、和相对客观的新闻报道为人们所称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深远的影响。其新闻频道已经成为数以千万计的网络用户每天必浏览的内容。然而,新浪的NASDAQ上市之路却是曲折而艰难的。新浪网的上市,从另一个方面凸显了上市时机的重要性,而影响新浪上市时机的除了新浪内部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政策因素,作为ICP,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在国家的政策方面的制约,使其在上市过程中有重大的障碍需要克服,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最后的成功上市一方面表明中国整体上的开放已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前行者,要跨出的每一步都是十分的艰难。 一、逆境中IPO 美国东部时间2000年4月13日早10时,新浪(SINA.com)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代码是SINA。新浪发行价定于17美元,当日报收于20美元上,较发行价仅上涨22%。而中华网1999年7月13日上市时招股价20美元、收于67美元,当天涨幅超过200%。新浪的表现平平,与中华网的盛况相比,确实有些让人失望。在4月24日新浪股价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作为龙头老大的新浪为什么连排行20几位的中华网都比不上,甚至相去甚远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浪网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中华网,仅仅只是因为一个“中华”的名号,但其业务上并没有影响大中华的内涵,因为赶上了好时机,就被市场大肆追捧! 就在新浪上市这一周,纳斯达克指数下挫22.5%,一度被投资者当作宠儿的网络股转眼间成为投资人抛售的对象。如果没有很好的资质和足够的信心,新浪选择在这样的时刻上市绝对是自寻死路。当时担任新浪CEO的王志东是乐观的,他说,雅虎和微软当年上市的表现也不怎么样,今后主要还是要看业绩。事实也证明,在之后的数年间公司的持续发展还是给投资人带来了很好的回报。 新浪网在99年初,曾经明确提出“在1999年内上市”的时间表。来自内部消息说,一些股东曾希望在3个月内上市。因此,新浪网在1999年初,雄心勃勃地宣布:融资加合并,新浪网已完成助跑,年内一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力争成为首家上市的中国网络公司。那么为什么会拖了将近一年才上市呢? 二、外资不能从事ICP业务 政策的限制导致新浪必须将国内的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业务剥离。根据信息产业部负责人的表态,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境内网络公司到海外上市,必须把涉及网络内容服务的ICP业务和资产分离出来,但对于“入世”后的有关政策却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令许多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络公司近大半年以来未敢轻举妄动。也正是如此,让多家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上市之路蒙上了阴影,没有抓住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初的最好的上市时机。 为了规避政策障碍,拟上市的新浪将不包括国内ICP(内容服务)业务及资产,具体的做法是,新浪将国内的ICP业务分离出来,另行成立一家纯中资持股的公司独立运行,不参与上市。国内资产中只有为ICP业务提供设备及技术服务的部分方能与北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网站业务一起上市。有此限制,上市的新浪,某种程度上将不能称之为中国大陆门户网站。海外投资人对新浪的主要兴趣,是其国内ICP业务所带来的高页面浏览量和未来广告收入预期。作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已连续两年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评为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网站。可以说,大陆网站内容部分是整个新浪体系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去掉这一块,新浪可能就不过是一个二流网站了。因此,如何在实质上将这部分的价值纳入上市公司就成为整个框架设计的核心重点和难点。 三、一波三折 早在99年初,上市计划即已启动,但之后由于公司内部的一系列变动,包括8月发生的高层人事变动,以及由摩根士丹利添惠取代高盛作为承销投行,使得新浪的上市安排一再延后。 这一波震荡结束后,到9月份,新浪才开始和信息产业部沟通。 99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上市相关的话题开始集中在对政策的关注。根据中国的政策法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不许外资进入。信息产业部向新浪表示,新浪是个好企业,但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前,希望新浪能配合进行一些重组工作。 新浪最初拿出了一个剥离方案初稿,报到信息产业部。这个初稿和最后定型的方案基本相似。即国内成立一个完全中资的公司,由这个公司负责国内网站的运营,四通利方则回复到技术服务公司,由四通利方向国内网站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这个方案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认同,并出具了意见给工商注册部门,允许其发放互联网经营牌照给新成立的公司。11月,由中国公民自然人身份的王志东占70%、新浪中国区总经理汪延占30%的新公司——北京新浪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人民币。 本来就可以此拿到上市的通行证,而新浪也在10月底将招股说明书递交到美国SEC,申请到纳斯达克上市。但适逢此间中美WTO谈判,涉及到对互联网外资进入的条款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找到新浪希望其配合,暂时停止上市的进程,待政策明晰后再继续。新浪就此停顿下上市的工作,耐心等待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期间尽管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新浪暂停上市的解冻日并没有到来。 转眼到2000年春节前后,有消息说,网易已经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以美国网易而非国内网易上市,而且已向中国证监会出具法律意见书,同时,搜狐以美国注册公司上市,已经向SEC作了公开登记(Public Filing),上市日期似指日可待;此外,台湾有好几个内容网站准备在3月间上市,都准备用中国概念。作为行业的真正老大,本应该在第一时间上市的新浪反而落在了众人之后。为此,新浪再次主动去跟信息产业部作进一步的沟通。 这次沟通的结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表示认可新浪将国内ICP剥离出来的方案,但对国内ICP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协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也是新浪和信息产业部反复沟通的关键所在。在新浪最后文本的招股说明书中,上市的“SINA.com”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控股公司,拥有四个全资子公司 1) 香港注册的利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SIL) 2) 运行香港网站的香港新浪有限责任公司 3) 美国加州注册的新浪在线(SINA.com Online,包括北美和台湾两个网站) 4) 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新浪有限公司(SINA.com Ltd.)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陈述,利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3年3月,由它控股97.3%和四通集团下属的北京四通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建立了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BSRS),主要提供中文平台软件。1996年5月,BSRS开通四通利方在线SRSnet.com。1997年7月,四通利方国际有限责任公司(SRS International Limited)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全资控股香港利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SIL)。这也是现在上市公司的前身。1999年3月,四通利方并购北美华渊网。开曼四通利方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新浪公司(SINA.com),也就是现在的上市主体。 在新浪的公司结构中,国内网站部分的价值在上市公司中主要是通过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BSRS)实现的。根据新浪设计的方案,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将作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服务公司,和国内的ICP公司仅发生商业协议关系。同时,另在国内注册成立一家北京新浪互动广告有限责任公司。BSRS在其中拥有25%的股权,其余75%为王志东个人持有。 最后经信息产业部认可的方案有几个关键点:把国内ICP的运营交到内资公司手里,ICP公司必须是个全中资公司,上市公司在国内公司里不占任何股份,合约本身必须遵守国内的法律法规。 根据新浪的招股说明书,在国内ICP公司、广告公司、BSRS和上市新浪公司之间有五个商业协议。主要内容包括,BSRS向国内ICP提供技术服务,包括维护和升级服务器及软件,国内ICP以双方商定的价格购买服务;BSRS为国内ICP的网站运行以一定的价格转让某些设备以及租用线;广告公司将以双方协定的价格购买ICP公司的广告空间;在广告公司和BSRS之间,后者将为前者提供收费咨询服务;上市的SINA.com公司将是国内广告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独家广告代理机构。 据此,信息产业部认为新浪剥离已经清晰,新浪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批准的网站公司。这也为所有互联网公司上市之路探出了一条生路,走出了关键性一步,因为新浪一旦突围,意味着其他公司亦可跟进。无论如何,在一个几乎无可选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新浪做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其结构重组加上商业协议的方式也算是一种创造性的变通吧!对于历经的种种磨难,也算是这是领跑者必须付出的代价了。这之后,多家类似的公司都采用了新浪设计的模式进行结构安排,获得批准前往NASDAQ上市。 关于新浪上市的故事,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新浪在1999年底上市,局面会是如何呢?至少,新浪作为综合门户老的地位也许会更巩固,IPO的定价会大幅上升,那么PO的融资额增加一倍应该不是难事。巨大的落差仅仅因为时间上差了一个多月,假如可以预料到这一点的话,也许公司的所有股东、管理层都会愿意放下内部的争执,提前几个月去和信息产业部沟通,做必要的安排吧! 据媒体报道,金山首席财务官王东晖在2006年8月份对路透社记者说:“我们希望明年在香港或海外上市,但最有可能选择在香港上市......”。回顾与金山上市有关的话题,金山的上市之旅可谓漫长而富有变化:1998年,金山就开始筹备上市,当时计划2000年内香港创业板上市,未有结果;因此2000年9月将目标定在国内创业板,最终创业板未开;2002年,金山转道国内主板,从那时,上市消息一推再推;2004年,金山宣布要远赴纳斯达克,2005年3月,据知情者透露,金山将于第三季度赴纳斯达克上市,预计募集资金1亿至3亿美元,计划出售10%的股本,市值有望达到10亿-30亿美元。现在,它又改变了目的地,它要去香港上市。 在不断的上市准备中,金山前仆后继、精心谋划,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也浪费掉了一次次的机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呢? 一、没有优势的多元化 网游、毒霸、办公软件(WPS),是金山公司从事的三项业务,但在各自的领域,没有哪一项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甚至连行业前三位都算不上。 |